2013-06-28 16:04:46 临沧华图考试网 http://lincang.huatu.com/ 文章来源:未知
面试是公务员录用的关键环节,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领域,都要提高警惕,灾难过后无论怎么重视,都不如将危险因素扼杀于萌芽中。一味地闷头复习并不一定会起到最佳的效果,根据自己备考情况合理地调整备考思路才是考生的明智之举。在顺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独木桥后,又有哪些考生能过关斩将,最终走向胜利的彼岸呢? 小编在此祝福大家顺利通过啊,只要付出肯定会收货丰硕的果实。
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
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
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
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竞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试问,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竟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
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且是你怎么践行。
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日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几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
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
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一个源头。政府主导,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一些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带有先天的模糊性、随意性。
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财政转移,与这些公共权力相连接的稀缺资源的分配,都是攸关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要去争,去挤,去求。这就给“跑部钱进”的队伍拓开了陆续跟进的路道,给“吃喝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创意无限的空间。
戒除官场奢靡风气,既要治流,更要清源。显然,政府改革应当提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削减或转移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杜绝“跑部钱进”顽疾;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辅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度。
更重要的,是把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取决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取决于最大限度地加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力度,使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还是在2006年,深圳3位公民就开始了“公共预算之旅”。他们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预算案的申请,直接引发了社会对公共财政改革的强烈期待。因为你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你就必须向老百姓公开,必须告诉老百姓钱是怎么花的。老百姓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修改你的预算。
后来的四川省白庙乡政府网上“晒账单”,已是改革实践的一步勇敢的迈进。一笔笔公布财政公务开支的详细账目,每一项费用支出均标明时间、金额、事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
改革的指向,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科学进步的公共预算制度,从而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搭建更有效的制度平台,为理性化责任政府的构建提供更坚实的民主支撑。
公务接待改革也已不容迟滞。关键是确保公务消费支出的真实性、程序性和民主性,确保社会监督的法治化、制度化、日常化,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廉政成效。
戒奢已是一个老大难。但知难不难。路径已经清晰,我们要鼓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
戒奢也是一个突破口。从作风建设到制度创新,由此拓开更深层的改革,社会呼唤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智慧。
(编辑:云南华图)